日期:2025-07-02 18:23:32
日期:2025-07-02 18:23:32
当然可以!以下是您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,保持原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细节和描述,且总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阅读本文之前,诚挚邀请您点击页面上的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便于未来我们持续为您推送更多优质文章,也方便您与大家展开深入讨论和分享。您的支持,是我们不断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!
文|弗道恩
编辑|林画
1959年3月11日,胡适依旧如常地写下一篇详细的日记。在这篇长文中,他对毛主席所作的一首词——《蝶恋花·答李淑一》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。
这首词是毛主席为怀念亡妻和革命烈士而作,作品感情真挚,抒发哀思,因此广受群众喜爱。
展开剩余93%然而,胡适却从韵律上挑剔,专注于押韵问题,大加指责,称这首词“实在有些肉麻”,并且评价“最末一首”,最后甚至全盘否定,斩钉截铁地说“没有一句是通顺的”。
这绝非胡适首次对毛主席发表强烈批评。事实上,自抗战胜利以来,他曾多次公开对毛主席进行讽刺和抨击。
毛主席早年曾向胡适请教,自称是胡适的学生,但胡适却公开否认:“毛润之不是我的学生,他只不过是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,他根本考不上北大。”
对此,1918年成功考取北大的毛主席好友罗章龙提出了不同意见。
那么,胡适与毛主席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?罗章龙又与毛主席之间有怎样的故事呢?
---
亦师亦友,终成政治对手
1936年,毛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,公开表达了对胡适的敬佩之情:“我非常欣赏胡适的文章,他是我的榜样。”这足见毛主席对胡适的尊重与推崇。
事实上,胡适只比毛主席年长两岁,但从教育和学术经历来看,胡适显然拥有更显赫的履历。
1917年,毛主席还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,而胡适早已完成美国留学归国,并受蔡元培亲自邀请,赴北大任教,迅速成为北大最受瞩目的教授之一。
胡适确实名副其实,学识渊博且多才多艺,更重要的是,他与陈独秀在《新青年》发表的文章激励了全国无数青年,包括毛主席本人。
毫无疑问,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引路人,是当时众多青年心中尊敬的先进知识分子。
而毛主席尽管在湖南师范学校名声尚小,但他与罗章龙等人共同成立了“新民学会”,在社会上也引发了不小的影响。
新民学会逐渐壮大,成员计划赴法留学,但最终毛主席和罗章龙决定留在国内。
赴法留学本是大家一致同意且已获资助的方案,但毛主席坚持认为留在国内同样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。
令他做出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,便是胡适。
毛主席在写给导师周世钊的信中提到,曾征求胡适的意见,胡适赞同他留在国内,且胡适曾写过《非留学篇》,更坚定了毛主席不出国的决心。
可见,在那个时期,胡适对毛主席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在老师杨昌济的引荐下,毛主席成为北大图书馆管理员,从而得以近距离感受北大的学术氛围。
期间,毛主席常去旁听胡适的课程,从中获得诸多启发和感悟,闲暇时还亲自拜访胡适,探讨学术与思想。
五四运动后,毛主席回到湖南,积极投身革命运动,并创办《湘江评论》刊物。胡适也曾专门撰文给予肯定。
那时,胡适与毛主席的关系,既是师长也是朋友。
但随着中国革命逐步推进,两人因政治立场不同,关系渐行渐远。
胡适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,却坚定自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,更倾向支持国民党,反对共产党的马列主义。
这种政治分歧注定两人走向对立。
毛主席始终尊重这位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,反之胡适则多次公开支持国民党,呼吁共产党放下武装。
1945年3月,抗战胜利在即,胡适在联合国会议期间劝告中共代表董必武,主张中共只能作为纯政治党派活动。
1946年,黄炎培等民主人士访问延安,毛主席热情接待,并带信给傅斯年,请他转交给胡适。
毛主席在信中依旧尊敬胡适,关切其在美国的生活。
胡适回电继续劝共产党放下武装,成为第二政党。
此举显得“倚老卖老”,但毛主席并未动怒,只因准备赴重庆谈判,未予回应。
多年后,胡适对此耿耿于怀,称“至今未收到他的回信”。
解放战争开始,解放军连连胜利,国民党退守台湾。毛主席始终尊重包括胡适在内的知识分子,渴望他们归心。
主席甚至表示愿让胡适担任图书馆馆长,但胡适却质疑“人家信我吗?”
于是胡适乘蒋介石专机赴南京,随后飞往美国。
胡适坚持国民党应为中国正统,然而事实证明,人民选择了共产党。
或许是文人固执,或是不愿承认错误,胡适拒绝回大陆,时常抨击毛主席。
他还讽刺当年自己是北大最受欢迎的老师,而毛主席不过是图书馆管理员,且“毛润之考不上北大”。
这番讥讽,想必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难以认同。
面对如此轻蔑,毛主席自然不予回应,唯有毛主席的好友罗章龙忍不住替他辩护。
---
管鲍之交罗章龙
罗章龙与毛主席的交往始于1915年。那时毛主席在湖南师范就读,而罗章龙在长沙联合中学。
那个暑假,毛主席化名“二十八画生”,在长沙各校广泛征友,期望找到志同道合之士。
毛主席自述结果只找到“三个半人”:罗章龙是其中之一,另有两人,半人是李立三,因为他未给出建议便离开。
毛主席与罗章龙一见如故,畅谈三小时,从日常生活到国家大事无所不谈,双方十分满意。
毛主席甚至主动称愿与罗章龙结为“管鲍之交”。众多朋友中,毛主席唯独罗章龙获此殊荣。
罗章龙为此欣喜若狂,写诗纪念:“风流期共赏,同证此时情”,表达深厚情谊。
此后,二人常相聚论道,互答疑问,还一同游历名胜古迹。
他们志同道合,共创新民学会,吸引许多进步青年加入,学会规模日益壮大。
临别时,大家选定罗章龙赴日本留学,为团队开路。
临行前,毛主席赋诗《送纵宇一郎东行》,充满离别情意和鼓励。
不料日本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爆发,罗章龙愤然决定放弃赴日,转向北京。
毛主席随罗章龙前往北京,大家又转向赴法留学计划并获资助,但毛主席和罗章龙仍选择留守北京。
如前所述,毛主席因胡适的影响坚定留下,也希望弥补新民学会在北京的空白,认为北京学到的东西并不逊色于国外。
其他成员纷纷赴法,毛主席与罗章龙留京,后者顺利考入北大。
毛主席因师范生身份受限制,无法投考北大,只能在老师杨昌济推荐下做图书馆管理员。
所以,罗章龙能入北大,且两人关系深厚,毛主席怎么会没有考上呢?
毛主席未入北大只是师范生限制所致,他本人也不以成为北大学生为荣。
主席留京缘由有三:一是填补新民学会北京空白,二是响应老师杨昌济的期望,三是希望在北京接触更多革命同志,学习先进思想,重在“学”而非“名”。
毛主席对入学北大毫无兴趣,一年后便返回湖南组织革命。
因此,胡适轻蔑言“毛润之考不上北大”,罗章龙愤而反驳,称主席只是轻视考学。
当时国内革命形势严峻,浪费时间考学对毛主席来说无疑是因小失大。
离开北京后,毛主席与罗章龙南北相隔,但仍常书信往来,交流时局与近况。
如同“南陈北李”,二人各自坚守岗位,毛主席主导长沙新民学会,罗章龙负责北京事务。
二人皆成就卓著:毛主席成功驱逐省督张敬尧,革命火种燃遍湖南;罗章龙则在北京参与“火烧赵家楼”,组建北京首个共产主义小组。
两位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士,不出意外地成为中共骨干。1923年中共三大后,二人同时成为党内重要领导。
大革命失败后,毛主席再返湖南,发动著名“秋收起义”;罗章龙则奔赴上海,组织大规模工人运动。
然而,意想不到的是,这一别竟成永诀。
1931年前后,中共初创艰难,毛主席与罗章龙皆遭误解。直率的罗章龙终无奈离党,毛主席则冷静沉淀,潜心理论学习和苏区建设,最终赢得党内认同。
---
道不同的三人
胡适比毛主席年长两岁,毛主席又比罗章龙大两岁。
胡适是毛主席尊敬的长辈,罗章龙则是毛主席的挚友,但三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晚年的胡适仍固执不肯承认错误,坚定支持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,并受蒋指派赴美深造。
在美国,胡适取得多个博士学位,然而未完成蒋介石寄望的政治使命,显示其政治能力有限。
生命末期,胡适颇为孤独,晚年两年回到台湾,始终拒绝毛主席多年努力的和解倡议。
罗章龙离开党后,专注学术与教育,先后在河南大学等高校任教。
新中国成立时,虽非党员的他依然衷心为毛主席、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的成就感到喜悦。
后来,罗章龙多次将作品寄给毛主席,主席珍视这些书信,回赠文集,“北国忘年交,送予一卷书”,可见两人情谊深厚。
1995年2月,罗章龙以99岁高龄辞世,生前写下信仰遗言:“我的主义不变,共产主义是伟大事业!”
回望胡适对毛主席的轻蔑,罗章龙对毛主席的维护,以及毛主席本人的宽容态度,三人性格与立场鲜明分明。
胡适的贬低显然出于顽固心理,毛主席学识渊博,怎可能考不上北大?
罗章龙的回应体现了他对毛主席的信赖与肯定,也反映其直率个性。
毛主席对胡适的批评不曾动怒,气度如海,他始终怀着吸引胡适回归大陆的希望,这正是他的大气风范。
---
参考文献:
苏育生.胡适与毛泽东[J].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,2014,23(04):36-42.
李文乾.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[J].福建党史月刊,2002(05):17-20 2.
吴小妮.道是无情却有情──毛泽东与胡适[J].湘潮,2001(02):4-6.
汪建新.鲲鹏击浪从兹始——毛泽东与罗章龙[J].党史文苑,2023,No.543(01):25-27.
王立华.早年毛泽东称誉为“管鲍之交,后无来者”的罗章龙[J].炎黄春秋,2021,No.349(04):81-84.
---
如果您需要,我还能帮您调整语言风格或者针对某些段落做更具体的润色。需要的话,随时告诉我!
发布于:天津市专业配资网站,股票杠杆网址,配资安全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